发表时间:2023-11-14
巧克力囊肿是在卵巢表面形成的一种病理腔,由积聚的经血包围着一层子宫内膜细胞。疾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长期不表现出来,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伴有月经异常、不孕不育、疼痛,达到临床上的“急腹症”。
巧克力卵巢囊肿,不同于功能性囊肿,有不同的发育机制,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双侧的。在妇科,病理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的生殖形式的表现,在输卵管、卵巢、生殖道和腹腔内都能发现衬子宫内表面的粘膜细胞。
巧克力卵巢囊肿多发于30-50岁育龄妇女,通常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为背景,可合并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增生。卵巢子宫内膜样囊肿的大小可达10-12cm。
诱发巧克力囊肿的原因
尽管有大量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起源的理论,但该病的确切原因仍不清楚。着床假说认为,经期逆行时,子宫内膜细胞随血液迁移,在输卵管、卵巢、腹腔组织中扎根,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巧克力囊肿。
1、在损害子宫粘膜的手术操作中也可以植入子宫内膜碎片:妇科和产科手术、诊断刮宫、医疗摄入、宫颈透热凝。也可以认为,子宫内膜样病灶可能是胚胎组织残体化生、遗传缺陷(家族性子宫内膜异位症)或免疫反应减弱的结果。
2、这种病理的发展与体内内分泌失调有联系:孕内分泌水平下降,雌内分泌过度分泌和催乳素增加,甲状腺功能障碍,肾上腺皮质。
3、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因素:情绪压力、长期使用宫内节育器、子宫内膜炎、卵巢炎、肝脏功能受损、肥胖、不利的生态环境。
由此产生的子宫内膜样病灶具有功能活性和内分泌依赖性,因此它们周期性地受到月经样反应的影响。每月出血的子宫内膜组织在卵巢皮层层增生,导致形成“巧克力”囊肿,充满了厚厚的,深棕色的内容物,没有找到出口。组织学上的标志是其壁没有腺体。
1个联系人发来2条消息